🎊 潘铭基:略论《汉书》之史书笔法

潘铭基:略论《汉书》之史书笔法

【文/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潘铭基】

一、《汉书》乃难读之书

《汉书》自书成以后,诚为难读,如无专人传授,不能明白。《后汉书‧班昭传》云:“时《汉书》始出,多未能通者,同郡马融伏于阁下,从昭受读。”

班彪、班固父子共撰《汉书》,固妹班昭“博学高才”,续写未完之部。马融“博通经籍”,“才高博洽,为世通儒”,学问渊懿,著作丰硕;然其读《汉书》仍只能跟从班昭受读,则《汉书》之难读亦可见一斑。

《汉书》虽为难读,然自书成以后,甚受欢迎,《后汉书・班固传》云﹕“当世甚重其书,学者莫不讽诵焉。”时人喜读《汉书》,却不易通读,必待师传然后方明。王先谦指出《汉书》“义蕴宏深,通贯匪易”,刘知几《史通・古今正史》以其《汉书》之“专门受业”,“与《五经》相亚”。《三国志》有《汉书》师法之记载,其文如下:

权欲登读《汉书》,习知近代之事,以张昭有师法,重烦劳之,乃令休从昭受读,还以授登。

孙权为江东霸主,因欲时为太子之孙登习知近代治乱兴衰之事,乃使其学习《汉书》。在东吴大臣之中,张昭好学而博览群书,孙权遂欲使太子孙登随张昭习读《汉书》。张昭少子休为孙登僚友,便将《汉书》教授孙登。据裴松之注引《吴书》,谓张休“进授,指摘文义,分别事物,并有章条”,大抵即为张休授予孙登之读《汉书》法。

明代代表的《汉书》刊本之一,凌稚隆《汉书评林》

《汉书》之难读,并非文字释义上之困难。唐人颜师古注释《汉书》,每多指出《汉书》某字即为古字,明代凌稚隆《汉书评林》卷首有“《汉书评林》字例”,其中载有若干古字。

此外,相较《史记》而言,《汉书》时代虽后,却用上更多古字,刘知几《史通》以为史书每多“勇效昔言”之作,班固撰史自不例外,书中多用古字,文风渊懿。但是,文字之难,绝非《汉书》难读之因由。《汉书》难读之处,自当超出文字以外,乃涉乎全书撰史之精神。

二、《汉书》在六朝之传授

《汉书》无人教授,不可通读,义蕴宏深,难以明白。《汉书》注释者众,自汉代起已经出现专门传授的情况。如上文所引,马融已从班昭受读;延笃为后汉桓帝时人,本传言其“从马融受业,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”,陈直据今《汉书・天文志》昭帝部分颜注所引延笃注解,以为“延笃所注,别有《汉书音义》”。实为最早注释《汉书》之人。

本传又谓“笃论解经传,多所驳正,后儒服虔等以为折中”,可见服虔尝参考延笃著述。准此,《汉书》在汉代之师承可得一脉落:“班昭马融延笃服虔”。这是有师传授的明证。

及至两晋,左思亦《汉书》名家,据本传所载,“秘书监贾谧请讲《汉书》,谧诛,退居宜春里,专意典籍”。

意谓当时贾谧尝请左思讲授《汉书》,惜因贾谧被诛,事遂不成。又,石勒乃后赵之开国君主,其人“雅好文学”,亦使人专门讲授《汉书》,及至读郦食其、留侯张良事而有所感,事见《晋书・石勒载记》。又刘宣乃十六国时前赵之开国功臣,其人好学深思,师事孙炎,读《两汉书》,虽未言其《汉书》师承,亦必所学有自,事见《晋书.刘宣载记》。

又,《晋书‧刘殷传》谓刘殷“有七子,五子各授一经,一子授《太史公》,一子授《汉书》”,据此可见刘殷以《史》《汉》与五经并论,地位与经书相同,必待传授然后方明。

在南北朝时期,南北两地皆有传授《汉书》。《南史・臧严传》谓臧严能讽诵《汉书》,则必学有所承。又〈陆云公传〉言其“九岁读《汉书》,略能记忆”,亦必师承有自。《北史・崔宏传》云:“帝曾引宏讲论《汉书》 ,至娄敬说汉祖,欲以鲁元公主妻匈奴,善之,嗟叹者良久。”

崔宏尝任北魏道武帝之吏部尚书,道武帝尝邀崔宏讲论《汉书》,则崔氏亦为深于《汉书》者也。且其子崔浩,撰有《汉纪音义》,乃唐代颜师古所征引前代《汉书》注解之一;崔浩之《汉书》学,盖亦受于其父崔宏。《李密传》谓李密“师事国子助教包恺,受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”。

《包恺传》谓包恺“从王仲通受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,尤称精究。大业中,为国子助教。于时《汉书》学者以萧、包二人为宗匠,聚徒教授者数千人”。准此,可见《汉书》在北方有“王仲通包恺李密”之传授过程。

至于隋代,《汉书》之学更是大盛。《隋书》载杨汪“受《汉书》于刘臻”,阎毗“受《汉书》于萧该”。刘臻当时号为“汉圣”,以《汉书》名家;萧该则是《汉书》学之宗匠,聚徒教授数千人。可知唐代以前,《汉书》之流传仿如经籍,必须师法授受。

清人赵翼《廿二史札记》以为六朝至唐初有三大显学,一曰三礼,二曰《汉书》,三曰《文选》,其论《汉书》云:

次则《汉书》之学,亦唐初人所竞尚。⋯⋯当时《汉书》之学大行,又有刘伯庄撰《汉书音义》二十卷。秦景通与弟暐皆精《汉书》,号大秦君、小秦君。当时治《汉书》者,非其指授以为无法。⋯⋯此又唐人之究心《汉书》,各禀承旧说,不敢以意为穿凿者也。

据其说,此时以三礼、《汉书》、《文选》为三大显学,遍及经部、史部、集部,而《史记》不在其中。赵氏所论,概括六朝、唐初《汉书》之注释与地位,足以参考。

三、《史》《汉》对读

历代论及《史》《汉》异同者甚众,晋人张辅云:“迁之著述,辞约而事举,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;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,烦省不同,不如迁一也。 ”此以字数多寡论二书之优劣,虽未足取,却属对读二书之先声。

《史记》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

其实,《汉书》百篇,袭取《史记》者计有六十一篇,取之而逐字逐句排比对读,则可见二书之异同。《汉书》袭用《史记》,无可疑议,惟其中有几项尤堪注意,可发前人之未见。

🎯 相关推荐

火影忍者:历代火影的6只通灵兽,三只不输尾兽,一只死的耻辱!
全网首发道士困魔咒控制时间表含12种主流怪物定身时长
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丹麥代表團
365永久激活怎么做到的

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丹麥代表團

📅 08-18 👀 1222